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,没有喉褶;躯干中部两侧各有一大块状斑,在背脊以一较窄的横斑相连。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。
形态 全长雄蜥 (70+124)mm,雌蜥 (64+110) min。体背色泽深暗,以黑褐色为主,杂以浅黄绿色。其中头背面分散的小斑点,肩部的二横斑,躯干中部两侧的大块状斑彼此在背面以一较窄横斑相连,尾基部两侧的小斑块,前三枚颈鬣及四肢背面的大棱鳞均为黄绿色。尾背面黑褐色与土黄棕色相间排列呈环纹。腹面色泽较浅,颌下及喉部浅褐色,杂有稀疏黑褐色点斑,躯干腹面褐色,其余部分暗褐色。头较窄长,头长几为头宽的一倍半,吻端钝圆,略超出下领;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,均极明显;两颊较平直,鼓膜被鳞。头背面较平坦或额部微凹下,被覆着大小不等的鳞片,鳞具细粒状或短脊形突起,吻鳞宽而低,上缘与3枚小鳞相接;吻鳞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有1号左1右2;鼻鳞扁圆形,鼻孔位于中部偏上方;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相接;每侧上唇鳞7-9枚,常左右不对称,与眼眶之间隔3行小鳞,中间一行最大,前接鼻鳞后达口角上方水平处,由前向后共计11枚。每侧下唇鳞7-9枚,一号右侧为10,其内侧由前向后相隔1-3行小鳞和大鳞一行;颌中部鳞片大小不等,平滑,渐近颈部鳞片游离缘变尖,微棱起;无喉褶,喉鳞较腹部其余鳞片小得多,肩前方有明显的肩褶。颈鬣由5-7枚侧扁的鳞片构成,前2枚较小,后数片甚大;颈鬣与背鬣相连续,背鬣较低。躯干背面被覆着大小不等起棱或平滑的鳞片,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形棱鳞。近背鬣两侧,大棱鳞缀成纵行,背侧上方鳞尖向后上方,其余鳞尖向后或向后下方,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,排列整齐,全部显著起棱;尾基部圆柱形而略膨大,向后逐渐侧扁,其上覆以棱鳞,尾基部上方体尾交界处的两侧各有一大棱鳞;四肢适中,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;指趾略侧扁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与眼之间。雄蜥头较大,颈鬣发达,尾基部较粗。
形态 全长雄蜥 (70+124)mm,雌蜥 (64+110) min。体背色泽深暗,以黑褐色为主,杂以浅黄绿色。其中头背面分散的小斑点,肩部的二横斑,躯干中部两侧的大块状斑彼此在背面以一较窄横斑相连,尾基部两侧的小斑块,前三枚颈鬣及四肢背面的大棱鳞均为黄绿色。尾背面黑褐色与土黄棕色相间排列呈环纹。腹面色泽较浅,颌下及喉部浅褐色,杂有稀疏黑褐色点斑,躯干腹面褐色,其余部分暗褐色。头较窄长,头长几为头宽的一倍半,吻端钝圆,略超出下领;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,均极明显;两颊较平直,鼓膜被鳞。头背面较平坦或额部微凹下,被覆着大小不等的鳞片,鳞具细粒状或短脊形突起,吻鳞宽而低,上缘与3枚小鳞相接;吻鳞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有1号左1右2;鼻鳞扁圆形,鼻孔位于中部偏上方;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相接;每侧上唇鳞7-9枚,常左右不对称,与眼眶之间隔3行小鳞,中间一行最大,前接鼻鳞后达口角上方水平处,由前向后共计11枚。每侧下唇鳞7-9枚,一号右侧为10,其内侧由前向后相隔1-3行小鳞和大鳞一行;颌中部鳞片大小不等,平滑,渐近颈部鳞片游离缘变尖,微棱起;无喉褶,喉鳞较腹部其余鳞片小得多,肩前方有明显的肩褶。颈鬣由5-7枚侧扁的鳞片构成,前2枚较小,后数片甚大;颈鬣与背鬣相连续,背鬣较低。躯干背面被覆着大小不等起棱或平滑的鳞片,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形棱鳞。近背鬣两侧,大棱鳞缀成纵行,背侧上方鳞尖向后上方,其余鳞尖向后或向后下方,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,排列整齐,全部显著起棱;尾基部圆柱形而略膨大,向后逐渐侧扁,其上覆以棱鳞,尾基部上方体尾交界处的两侧各有一大棱鳞;四肢适中,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;指趾略侧扁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与眼之间。雄蜥头较大,颈鬣发达,尾基部较粗。
大小
全长雄蜥 (70+124)mm,雌蜥 (64+110) min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林缘。四川安县茶坪乡海拔950m,天全县二郎山新沟海拔1400m,彭县白水河海拔2000m等地采到标本。常见于林缘低矮乔木树枝、灌丛上活动,亦见于空旷草地、石山或路旁。在植物上活动的速度比地面上快得多。受到惊扰则迅速逃一段距离而后停下,掉头向侧后方凝视。每年3月下旬出蛰活动,11月上旬逐渐进人冬眠。7一月为活动高峰。活动期内白日外出,晚上见其以四肢抱握树枝睡眠。四川龙蜥以昆虫为食。据报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以蚁科、蝇科、粉蝶科,蜚蠊科及蜘蛛类喂养,均见其吞食。卵生。据赵尔,.、高正发(1989: 70)报道,每年6月至7月为产卵期,在观察的8例产卵雌蜥中,最早是6月4日,最晚产卵为7月24日。每窝产3-6枚,卵径12. 5mm X 8. 4mm-15mm X 10mm。产卵3或4枚者各三例,产卵6枚者二例。但曾剖视一雌蜥怀卵10枚,左右输卵管各5枚,卵径10mm X 5mm左右,均接近成熟。四川龙蜥产卵多在夜间进行。产1枚卵需1-2分钟,产出二、三枚后,间歇数分钟。卵分散于笼底。
垂直分布:海拔950-2000m。
垂直分布:海拔950-2000m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山区林缘。四川安县茶坪乡海拔950m,天全县二郎山新沟海拔1400m,彭县白水河海拔2000m等地采到标本。常见于林缘低矮乔木树枝、灌丛上活动,亦见于空旷草地、石山或路旁。在植物上活动的速度比地面上快得多。受到惊扰则迅速逃一段距离而后停下,掉头向侧后方凝视。每年3月下旬出蛰活动,11月上旬逐渐进人冬眠。7一月为活动高峰。活动期内白日外出,晚上见其以四肢抱握树枝睡眠。四川龙蜥以昆虫为食。据报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以蚁科、蝇科、粉蝶科,蜚蠊科及蜘蛛类喂养,均见其吞食。卵生。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每年6月至7月为产卵期,在观察的8例产卵雌蜥中,最早是6月4日,最晚产卵为7月24日。每窝产3-6枚,卵径12. 5mm X 8. 4mm-15mm X 10mm。产卵3或4枚者各三例,产卵6枚者二例。但曾剖视一雌蜥怀卵10枚,左右输卵管各5枚,卵径10mm X 5mm左右,均接近成熟。四川龙蜥产卵多在夜间进行。产1枚卵需1-2分钟,产出二、三枚后,间歇数分钟。卵分散于笼底。
国内分布
四川龙蜥的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24o至31o,东经103o-110o之间。四川(安县、彭县、灌县、天全)、贵州(荔波)、广西(大瑶山)。
分类讨论
查看标本 四川彭县1 ♂♂ (CIB631047) 1♀(CIB63 I 046),天全1 ♂ (CIB625131),安县1♂(SNC85003) 1♀(CIB105003),灌县1幼(CIB105080),共计3雄2雌1幼。
文献记载:温业棠(1984: 24)报道。广西大瑶山标本全长((78 + 155) mm,未记性别。高正发((1985: 28)报道四川安县茶坪乡,海拔950m发现一雌蜥,全长(65 + 120) mm,前肢长32mm,后肢长48mm。李德俊等(1985: 142)报道在贵州荔波县发现一雌蜥,全长(61.5+134)mm。
核型资料:四川龙蜥染色体组2n=46,其中12对大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,11对微小染色体,二者间界限分明(王喜忠等,1987: 9)。
文献记载:温业棠(1984: 24)报道。广西大瑶山标本全长((78 + 155) mm,未记性别。高正发((1985: 28)报道四川安县茶坪乡,海拔950m发现一雌蜥,全长(65 + 120) mm,前肢长32mm,后肢长48mm。李德俊等(1985: 142)报道在贵州荔波县发现一雌蜥,全长(61.5+134)mm。
核型资料:四川龙蜥染色体组2n=46,其中12对大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,11对微小染色体,二者间界限分明(王喜忠等,1987: 9)。